大瓜视频APP下载,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址入口,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歡迎訪問湖南美味佳瑤農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子參

發(fā)表時間:2019-10-17 人氣:3425      來源:本站

  太子參(英文名RADIX PSEUDOSTELLARIAE)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塊根。
  太子參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長紡錘形,白色,稍帶灰黃。莖直立,單生,葉片倒披針形,頂端鈍尖,基部漸狹呈長柄狀,葉片寬卵形或菱狀卵形。
  太子參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怕高溫,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地,藥材主產于福建、貴州、江蘇、山東、安徽等地,已被衛(wèi)生部確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體潤性和、補氣生津。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塊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ex Pax et Hoffm.[1]


  性狀
  干燥塊根呈細長條形或長紡錘形,長約2~6厘米,直徑約3~6毫米左右,表面黃白色,半透明,有細皺紋及凹下的須根痕,根頭鈍圓,其上常有殘存的莖痕,下端漸細如鼠尾。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而亮,直接曬干的斷面為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肥潤、黃白色、無須根者為佳。皮層薄壁細胞數列,多切向延長。韌皮部窄;韌皮射線寬。形成層環(huán)明顯。木質部占根的大部;木射線甚寬廣;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成束,呈放射狀排列;初生木質部3-4原型。本品薄壁細胞充滿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于木質部較易察見。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須根,搶水洗凈,干燥,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采收加工
  6~7月莖葉大部枯萎時收獲,挖掘根部(以根呈黃色為宜,過早未成熟,過晚漿汁易滲出,遇暴雨易造成腐爛),洗凈,放100℃開水鍋中焯燁1~3min,撈起,攤曬至干足?;虿唤涢_水焯,直接曬至7~8成干,搓去須根,使參根光滑無毛,再曬至干足。[1]

  藥性論述

  性味歸經
  性味:甘,微苦,微溫。
  《本草再新》:“味甘,性溫,無毒。”
   《飲片新參》:“甘潤,微苦平?!?br />   《中藥志》:“甘苦,微寒?!?br />
  歸經:入肺、脾經
  《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功效主治
  補益脾肺;益氣生津。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無力;氣陰兩傷;干咳痰少;自汗氣短;以及溫病后期氣虛津傷;內熱口渴;或神經衰弱,心悸失眠,頭昏健忘,小兒夏季熱[1]
  用于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yǎng)胃陰。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用于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克。
  內服:煎湯,10~15g。[1]

  用藥忌宜
  表實邪盛者不宜用。[1]

  應用付方

  實用選方
  治自汗方(《陜西中草藥》):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1]
  太子參治病后氣血虧虛,神疲乏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太子參治脾虛便溏,飲食減少:太子參12克,白術、茯苓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較好療效。
  太子參治盜汗(睡覺汗出,醒后汗止):太子參24克,浮小麥30克,大棗5枚。水煎服。
  太子參治神經衰弱(神經癥)、失眠:太子參15克,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太子參用于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太子參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太子參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參。
  太子參用于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yǎng)胃陰。太子參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病后氣血虧虛,神疲乏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脾虛便溏,飲食減少:太子參12克,白術、茯苓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較好療效。
  神經衰弱(神經癥)、失眠:太子參15克,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糖尿?。禾訁?、葛根、天花粉各15克,生雞內金10克,古瓦(打碎)150克(房上陳舊的老瓦、年代越久越好)。先煎古瓦1小時,取其水煎液,再合其他藥同煎。有較好療效。
  盜汗(睡覺汗出,醒后汗止):太子參24克,浮小麥30克,大棗5枚。水煎服。
  病后虛熱,津傷口干:太子參、生地、白芍、玉竹各9克。水煎服。有清熱生津止渴之效。

  臨床應用
  (《陜西中草藥》)治自汗。太子參9克,浮小麥15克。水煎服。
 ?。ā短炷可剿幱弥参镏尽罚┲髦蝿诹p傷,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脈細弱。取太子參15-18克,放入碗中,加黃酒、紅塘適量,隔水蒸汁。每天3次,口服,每天1劑。清中消痞湯(名醫(yī)李壽山之方)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癥見胃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或數等。太子參15克,麥門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梔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后文火20分鐘。煎好后兩煎混勻,總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后兩小時溫服。視病情連服3劑或6劑停藥一天。俟病情穩(wěn)定或治愈后停藥,服藥過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藥物。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需堅持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2]

  用藥配伍
  配麥冬,補肺并潤肺養(yǎng)陰,用治肺陰虧虛的肺虛咳嗽宜。
  配黃芪,補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勞倦乏力為效。
  配白術,共奏補脾肺之功。同治虛勞,勞倦乏力者。
  對于那些久病、體弱之人脾胃被傷,出現飲食減少、乏力、自汗等癥狀時,可用其配伍山藥、扁豆、谷芽等有健脾、消食作用的藥物,或取太子參15克、蓮子20克,加水上鍋煮至蓮肉爛熟為度,食蓮肉,喝湯;發(fā)熱疾病的恢復期出現氣陰兩傷癥狀,
  如口干舌燥、煩躁、氣短乏力等,可用太子參與生地、知母、麥冬、竹葉等同用;秋季或暖冬,肺臟極易受到溫燥邪氣的傷害,起病多出現發(fā)熱、口鼻干燥、口渴、干咳、氣短、少痰等癥狀,可用太子參與沙參、麥冬、百合、貝母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藥同用。

  保健食療
  太子參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氣,又可養(yǎng)陰生津,且藥力平和,為一味清補之品,適用于脾肺虧虛、氣陰不足、氣津不足諸癥。太子參對淋巴細胞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凡脾胃虛弱,癥見疲倦乏力,食欲減退者,可與黃芪、黨參等配伍,以增強補氣之功;若兼胃陰不足,再加山藥、玉竹、,補脾益胃陰;若氣陰兩傷,癥見氣短、自汗、口渴者,宜與五味子、黃芪同用,以增其益氣生津之功;若氣陰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又當與五味、麥冬、酸棗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氣養(yǎng)陰安神;若治小兒自汗者,可與浮小麥等配伍。
  太子參淮山鮮陳鴨肫湯、太子參田雞粥

  太子參
  各家論述
  《本草從新》:大補元氣。
  .《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飲片新參》: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江蘇植藥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
  .《中藥志》: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陜西中草藥》: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體虛,肺虛咳嗽,脾虛腹瀉,小兒虛汗,心悸,口干,不思飲食。[1]

  現代研究

  化學成份
  微量元素:太子參含有Fe、Cu、Zn、Cr、Ni、Co、Sr、Mn、Pb、Li、Na、B、Be、Ti、Al、Ca、Mg、K、P、Se等豐富的微量元素,其中Fe、Cu、Zn、Cr、Ni、Co、Sr、Mn、Na、B、Ca、Mg、K、P、Se為人體的必需元素,據分析以Fe、Cu、Zn、Mn的含量較高,Pb為有害元素。
  氨基酸:太子參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包括組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纈氨酸等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較高。
  糖類:從太子參中分離得到太子參多糖PHP-A和PHP-B,平均分子量分別為3.2×10和46×10。此外,還分離得蔗糖,麥芽糖及α-槐糖(α-kojibiose)。
  苷類:太子參中的苷類成分主要為太子參皂苷A(PseudostellarinosideA),尖葉絲石竹皂苷D(A-cutifolisdeD),胡蘿卜苷(daucosterine)及△-豆甾-3β-烯醇,3-O-β-D葡萄糖苷(△-3β-stigmastenol-3-O-β-D-glucoside)。
  磷脂類:太子參含有磷脂類成分,其組分主要為溶磷脂酰膽堿,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及磷脂酸等。
  環(huán)肽類:從太子參中分離得heterophyllinA(Ⅰ)(太子參環(huán)肽A),heterophyllinB(Ⅱ)(太子參環(huán)肽B),heterophyllinC(Ⅲ)(太子參環(huán)肽C),heterophyllinD(Ⅳ)(太子參環(huán)肽D),heterophyllin E(Ⅴ),heterophyllin F(Ⅵ),heterophyllin G(Ⅶ),heterophyllin H(Ⅷ),pseudostellaria A(Ⅸ),pseudostellaria B(Ⅹ),pseudostellaria C(ⅩⅠ),pseudostellaria D(ⅩⅡ),pseudostellaria E(ⅩⅢ),pseudostellaria A(ⅩⅣ),pseudostellaria G(ⅩⅤ),pseudostellaria A(ⅩⅥ)。
  脂肪酸類:太子參中含有棕櫚酸,亞油酸,山崳酸,2—比咯甲酸(2—minaline)二十四碳酸,十八碳酸,琥珀酸(srccinicacid)。[1]
  油脂類:太子參中含有1-甘油單硬脂酸酯(gleceroll-monlinolate),吡咯-2-羧酸-3’。呋喃甲醇酯(3’-furfurylpyrrole-2-carboxylate),三棕櫚酸甘油酯(tripalmitin),棕櫚酸三十二醇酯(sotriylpalmitate),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ɡ棕櫚酸酯(β-sitosterlol-3-O-β-Dglucoside-6’–palmitate)。
   揮發(fā)油類:太子參中揮發(fā)油中已得的主要成分有吡咯,糠醛,糠醇,1-甲基-3丙基苯,2-甲基-吡咯,4-丁基-3-甲氧基-環(huán)己二烯1-酮,4-丁基-3-甲氧基-2-環(huán)二烯1-酮,2-甲氧基-6-(1-丙烯基)-酚,2-甲氧基-4-(1-丙烯基)-酚,2-環(huán)己烯1-醇-苯甲酸酯,鄰苯二甲酸二特丁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化合物,其中以糠醇含量高。
  甾醇類:太子參含有β-谷甾醇及△-豆甾浠-3β-醇(stigmast-7-en-3β-ol)。
  其他:從太子參中還分離得到去甲鳶尾素A(tristec-torigeninA),肌-肌醇-3-甲醚(myoinositol-3-methxyl)。

  藥理作用
  對機體具有適應原樣作用,即能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還可增強人體內的物質代謝。[1]

  性狀鑒別
  塊根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2-8cm,少數可達12cm,直徑2-6mm,頂端殘留極短的莖基或芽痕,下部漸細呈尾狀。表面黃白色至土黃色,較光滑,略具不規(guī)則的細縱皺紋及橫向凹陷,其間有須根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類白色或黃白色,角質樣;曬干者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條粗、色黃白者為佳。[1]

  顯微鑒別
  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4~6列方形木栓細胞。皮層薄壁細胞數列,多切向延長。韌皮部窄,射線甚寬。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占根的絕大部分,射線寬廣,導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狀;初生木質部3~4原型。薄壁細胞中充滿淀粉粒,并有少數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于木質部較易察見。

  粉末特征:淡黃白色。[1]
  淀粉粒極多,多為單粒,類圓形,直徑4~24μm,臍點星狀、三叉狀及裂隙狀等,小粒的臍點不明顯復粒由2~3分粒組成。
  導管主為網紋導管,直徑12~24μm。
  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
  木柱細胞淡黃色,表面觀長多角形,壁薄,部分略波狀彎曲。[1]

  藥材偽品
  假太子參有數種之多,湖北假太子參常見的有百合科的粗根寶鐸草和石竹科的石生蠅子草,云南則有以石竹科的云南繁縷的根偽充太子參。
  石竹科植物石生蠅子草Sielene tatarinowii Regel的干燥塊根。單個或數個簇生,呈長圓柱形,多彎曲或稍扭曲,有時具分枝,長2~13cm,直徑0.2~0.8cm,頂端具多數疣狀突起的莖殘基或莖痕。表面粗糙,淡黃色或土黃色。斷面具大的裂隙,黃白色或類白色,類角質。薄壁組織中不含簇晶。
  百合科植物寶鐸草Disporum sessile(Thunb.)D.Dor.Var.pachyrrhizum HandMazz.的根,多數簇生,圓錐形或細長條形,略彎曲,長3~6cm,直徑0.1~0.4cm。表面淡黃棕色,質硬而脆,有細縱紋。斷面平坦,黃白色,久置灰褐色,折斷時常連有細韌的木心。氣微,味淡。
  石竹科植物云南繁縷Stellaria yunnanensis Franch的根。根數個簇生,頂端有疙瘩狀莖基,根細紡錘形,長3~9cm,直徑0.2~0.4cm,兩端細尾狀,外表黃白色,有細縱皺。質脆,斷面黃白色,角質樣,中柱白色。[3]

  形態(tài)特征

  太子參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塊根長紡錘形,白色,稍帶灰黃。莖直立,單生,被2列短毛。莖下部葉常1-2對,葉片倒披針形,頂端鈍尖,基部漸狹呈長柄狀,上部葉2-3對,葉片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3-6厘米,寬2-17(-20)毫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上面無毛,下面沿脈疏生柔毛。

  開花受精花1-3朵,腋生或呈聚傘花序;花梗長1-2厘米,有時長達4厘米,被短柔毛;萼片5,狹披針形,長約5毫米,頂端漸尖,外面及邊緣疏生柔毛;花瓣5,白色,長圓形或倒卵形,長7-8毫米,頂端2淺裂;雄蕊10,短于花瓣;子房卵形,花柱3,微長于雄蕊;柱頭頭狀。閉花受精花具短梗;萼片疏生多細胞毛。蒴果寬卵形,含少數種子,頂端不裂或3瓣裂;種子褐色,扁圓形,長約1.5毫米,具疣狀凸起。花期4-7月,果期7-8月。[4]

  生長環(huán)境
  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怕高溫,30℃以上生長發(fā)育停止。怕強光暴曬,烈日下容易枯死,比較耐寒。在-17℃能安全越冬。低溫條件下也能發(fā)芽、生根。在陰濕的條件下生長良好,喜肥沃疏松、含有豐富腐殖質土壤,砂質土壤中生長良好。低澇地、黏壤、土質堅實、排水不良、土壤含腐殖質少。瘠薄的土壤生長不好。

  分布情況
  太子參為石竹科太子參屬(Pseudostellaria)植物,該屬全世界約有10種,分布于亞洲東部,我國有10種,主要分布于青藏高、中南、華東、華北、東北等地區(qū)。[5]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
  因太子參是蒴果種子成熟不一致,蒴果開裂,種子自然脫落,
  不易采收。一般都是利用太子參收獲后,就地培育幼苗,用

  太子參四齒淺耕2厘米左右,再施入人糞尿,種點秋菜或大青葉等藥材,秋菜收后再施一次人糞尿,6-7天后整平地面蓋上稻草或麥草。第二年4月份苗出來,不久大青葉也采種了。剪去地上莖,除去覆蓋草,進行田間管理,間去過多的苗子。當苗長5片葉時進行移栽,選擇傍晚或陰天進行,把幼苗的莖節(jié)橫放埋入土中,留出頂端葉片。注意遮蔭(蓋稀稀的草或設前棚),生出新根后,撤覆蓋物。也有的地方,把種子采下用濕砂貯藏,備秋播或春播用。

  5~6月當果實將要成熟前,連果柄剪下,置室內通風干燥處陰干后,進行脫粒、凈選后,立即進行混砍濕藏,否則不發(fā)芽。其方法是:將1份種子與2-3份清潔河砂混拌均勻,砂的濕度,以手握之成團、松開即散為度。然后,一起裝入大小適中的木板箱內,攤平,上面蓋2厘米厚的細砂,箱不加蓋,置通風陰涼的室內貯藏至秋季或翌年春季播種。

  播種育苗:春播或秋播。
  春播,于2月下旬至3月中旬;秋播,于9月酷暑過后進行。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20厘米橫向開溝條播,溝深1厘米。然后,將催芽籽拌草木灰均勻地播入溝內,覆細上厚1厘米左右,以不見種子為度。上蓋稻草或雜草,澆1次透水,保濕保溫。
  亦可撒播:將畦作成150厘米寬的高畦或平畦,耬松耙平、然后,將1份催芽將拌10份細土,均勻地撒入略面,再用齒耙耬平畦面,上撒蓋細肥土或草木炭,以利保溫保濕,但不宜太厚。播后經常保持床上濕潤,半個月左右即可出苗。遇干旱天氣,要澆水保墑,以利出苗。出苗后,揭去蓋草,加強苗床管理,當幼苗長出2~3對真葉時進行移栽。

  根莖繁殖
  大面積生產多采用分根繁殖。原地留種,選擇植株生長健壯的地塊,留于地中,4-5月在行間套種蔬菜或豆類、中草藥草決明、柴胡、望江南等,夏季炎熱的氣候,套種作物正是生長旺盛時期,給太子參起遮蔭作用,并巨能降低地溫,使太子參安全度夏。秋季栽種孩兒參時挖起作種栽。選芽頭完整、體肥大整齊、無傷、無病蟲害的塊根作種。栽種不能過遲、過深或過淺,一般在10月份。

  塊根栽的方法:按株行距15厘米*6厘米,斜栽或平栽入溝內。栽入深度以6~9厘米為宜。太子參具“莖節(jié)生根”的特性,栽植深度與產量有關:過淺,塊根集中在表上層內生長,參體細小且易發(fā)叉;過深,塊根雖肥大,但發(fā)根數量少,產量低。一般栽下1個母參,能產生10多個子參。幼苗萌芽生長是靠母參供給養(yǎng)分,植株枯萎后,母參已腐爛,此時子參分散生長于土中,進入夏季休眠。

  栽培技術


  正確選地,精耕細作
  應選擇疏松肥沃略帶傾斜的向北山坡旱地種植,尤以生茬地佳。為降低病源、減輕病害,每2—3年應實行1次輪作,前茬忌茄科煙草、蔬菜等作物、禾本科作物地塊尚可。種植地深耕20厘米,畦寬0.8—1.4米,高25厘米,畦面呈龜背形,溝寬30厘米。精耕細作,使土層疏松。種植前15天用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配成800倍液噴畦面后將表土翻入土層,預防地下害蟲。[6]

  嚴格選種,適時栽種
  選擇肥大、健壯、芽頭完整、無損傷、無病害的種根或采用種子播種繁育方法生產出不帶病源的種根作生產用種,以利培育無病壯苗,為豐產奠定基礎。掌握在霜降前后種植,用種量20公斤/畝,種植前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30分鐘瀝干后,用清水漂洗殘留藥液,晾干、待播。[6]

  施足基肥,合理密植
  太子參的植株矮小,以塊根為經濟目標,為避免傷根或肥料與種參接觸霉爛,后期不宜中耕追肥。施足基肥和掌握適宜種植濃度是高產的關鍵措施,以重施基肥為主。畦面橫向開10厘米深定植溝,溝距13—15厘米,每畝用草木灰120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復合肥10公斤、人糞尿200公斤漚制后撒施于溝底并覆蓋薄土。按株距4—6厘米排放種參,芽頭距地表6厘米,種參頭尾相接,然后覆細土蓋種。[6]

  護墑、保濕,酌情追施平衡肥
  出苗后25天應拔草,輕度疏松表土。苗期過后不宜松土,封行時拔

  太子參草,封行后停止墑情活動,促進參體生長。生長階段以保持濕潤、畦面不積水為宜,塊根膨大期要勤澆水,促進塊根生長發(fā)育。對苗壯、土層肥沃、基肥足的地塊不宜追肥,避免枝葉徒長。若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失衡,則須根增多,產量降低。但對基肥不足、地力瘠瘦、苗期分枝少、苗架纖弱的地塊,應在清明前后用腐熟餅肥30~40公斤/畝拌土施于畦中,以提高群體光能效應,延緩莖葉枯萎、防止早衰,促進塊根增生、膨大??茖W施用平衡肥,對提高產量至關重要。[6]

  適時采收、留種
  在太子參種植后的翌年夏至前后,當地上部50%以上的莖葉枯萎時就應采收,此時參根成品率高。宜選擇晴天收獲,大小參根應采收齊全。選擇無病害、具有固定特性、芽頭飽滿、肥壯的留作種根,置于陰涼處按一層沙(10厘米厚)、一層參種反復重疊4—5層。貯藏期間保持沙層濕潤,每隔20天翻堆檢查,揀出霉爛參根,臨栽種前優(yōu)中選優(yōu),保證種根質量,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6]
  太子參繁殖方法分種子繁殖和根莖繁殖。

  病害防治

  太子參花葉病
  癥狀病株矮小,葉上出現斑駁花葉,葉片皺縮,塊根小,根數明顯減少。太子參產區(qū)5月癥狀明顯。
  病原已知毒原種類有:TMV稱煙草花葉病毒的一個株系,病毒粒體桿狀,長約300nm;TμmV稱蕪菁花葉病毒,屬馬鈴薯Y病毒組,病毒粒體線狀,長680~780nm,病葉細胞內有風輪狀內含體;CMV稱黃瓜花葉病毒,屬黃瓜花葉病毒組。病毒粒體球狀,直徑約30nm;BBWV稱蠶豆萎蔫病毒。病毒粒體球狀,大小25nm,在病葉細胞內有晶格狀內含體。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該病毒靠帶毒的太子參種根為繁殖材料或由帶毒的蚜蟲傳毒,引起發(fā)病,擴大為害。太子參生育期蚜蟲發(fā)生量大及管理粗放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1)利用莖尖脫毒,進行熱處理,培育無毒種苗。
  (2)種子經0℃低溫處理40~60天后播種,培育無毒實生苗。
  (3)及時防蟲確保種苗不帶毒。[3]

  葉斑病
  4~5月發(fā)生,危害葉片,光侵害下部葉片,后逐漸向上蔓延,葉片上產生枯死的斑點,嚴重時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
 ?、偈斋@后徹底清理枯枝殘體,集中燒毀
 ?、趪栏駥嵭休喿鳎灰酥夭?br />   ③發(fā)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每10天1次,連續(xù)2-3次
 ?、馨l(fā)病嚴重時,噴50%地多菌靈500~1000倍液,或70%托布津800倍液,7~10天1次,連噴2~3次。[3]

  根腐病
  發(fā)病初期,先由須根變褐腐爛,逐漸向主根蔓延。主根發(fā)病后,嚴重時全根腐爛。7~8月高溫高濕天氣,發(fā)病嚴重;此外,田間積水,爛根死亡嚴重。
  防治方法:
 ?、儆旰蠹皶r疏溝排水
  ②栽種前,塊根用25%多菌靈200倍液浸種10分鐘,晾干后下種
 ?、郯l(fā)病期用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市津1000倍液澆灌病株。[3]

  病毒病
  感病植株葉片呈花葉狀,植株萎縮,葉片卷曲,嚴重影響生長發(fā)育。
  防治方法:
 ?、龠x擇無病植株留種
  ②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力
 ?、圩⒁夥乐蝹鞫竞οx。地下害蟲
  蠐螬、地老虎、螻蛄、金針蟲等均可危害參苗與參根的生長與發(fā)育,應及時捕殺。
  防治措施:
  ①施用的糞肥要充分腐熟,用高溫堆肥
  ②燈光誘殺成蟲
 ?、厶镩g發(fā)生期用90%敵百蟲l000倍或50%E605乳油1000倍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澆灌,也可用40%的速滅殺丁乳劑2ml裝的速滅殺丁5~6支,對水45kg均勻地噴在幼苗植株上及其基部周圍土壤上
  ④毒餌誘殺,用25~30g氯丹乳油拌炒香的麥麩5kg加適量水配成毒餌,于傍晚撒于田間或畦面誘殺。[3]

  民間傳說

  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5歲,天資聰慧,能辨忠識奸,深得國王厚愛。但這位王子卻體質嬌弱,時不時生病,宮中太醫(yī)屢治不效。后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藥,并懸以重賞。

  太子參

  一時間,各地獻寶薦醫(yī)者絡繹不絕,但所用皆為參類補藥,卻并未奏效。一天,一位白發(fā)老者揭榜獻藥,聲稱非為懸賞,而實為王子貴體、國家大計著想。國王對老者說:“爾誠心可鑒,然若藥不靈驗,怕有欺上之罪吧?!崩险吆呛切Φ溃骸巴踝淤F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藥,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庇谑?,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獻的這種細長條狀、黃白色的草根。三個月后,果見形體豐滿,病恙不染。此時,國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余,晉封王子為太子,又急尋老者以封賞,但老者已行蹤難覓。國王問老者所獻之藥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藥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于是,“太子參”的美名就由此傳開了。[3]

  相傳明代大醫(yī)學家李時珍,為出版《本草綱目》日夜兼程趕赴金陵(今南京)后,住進一家客店。入夜后聽得鄰壁房間有婦女呻吟聲,于是便問店小二:“鄰壁何人患痛呻吟?”店小二回答:“是賤內患痛難受呻吟,已有幾天了!”“有病為何不去求醫(yī)?”李時珍困惑不解。店小二解釋說:“先生有所不知,我們雖然在國都開店,但賺來的錢還不夠買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鹽,哪還有……”。李時珍聽后十分同情,便起身隨店小二進入內房。李時珍一邊為店小二的妻子把脈,一邊詢問:“近來她飲食如何?”店小二說:“好幾天沒米下鍋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我們是靠孩子挖來野菜充饑的?!崩顣r珍走過去,拿起籃中野菜根仔細看起來,并從其中拈了一株野菜根,放進口中。然后他對店小二說:“這是一種中草藥,可治你妻子的病,是從哪里采來的?”店小二說:“城外,紫金山上!”李時珍忙隨手掏出一錠銀子說:“給!天明以后去集市上買點來,把此藥先煎給你妻子服用,服后便會好轉的?!钡晷《勓?,感動得雙膝跪地,連聲道謝!

  翌日,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藥,病果然痊愈。小二把李時珍帶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見那里綠茵如毯,到處都是這種草藥。

  因為這種藥草長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所以就把它取名為“太子參”,但李時珍害怕此藥聲張出去大家都來太子墓地采挖,觸犯王法,因此沒敢把“太子參”寫進《本草綱目》里,此事成為他終生遺憾。


太子參 - 湖南美味佳瑤農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掃一掃咨詢微信客服
198-7335-5388